新吾爱文学网 > 军史小说 > 刺明 > 第685章 亩产量三万斤!(2/4)

第685章 亩产量三万斤!(2/4)

上一页刺明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吾爱文学网在线收听!
“的确如此。有关政策方面的指引,大都督府政务部会有详细的条文颁布。农科司方面,主要还是关注技术进步。下面,我们研讨一下有关轮作的问题。”&;&;&;&;宋应星说道:“好!”&;&;&;&;对于农作物的轮作,宋应星是绝对有研究的,他还撰写过专门的著作。因此,在这个领域,他是有充分的发言权的。&;&;&;&;积极发展间作套种,中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氾胜之书》中,就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公元六世纪出现的《齐民要术》一书,更是明确的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宋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已较普遍,其他作物的间作也得到发展。&;&;&;&;农作物的间作,包括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同作物种类间作,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间作,就是小麦与蚕豆间作,甘蔗与花生、大豆间作,高粱与粟间作等。林粮间作中以桑树、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张准要宋应星研究的,乃是玉米、红薯、土豆等外来的农作物,和水稻、小麦、豆类等本土的农作物之间的间作。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需要宋应星他们去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前世的张准,是工人家庭出身,对于具体的农业生产,不是很清楚。&;&;&;&;然而,宋应星的反应,明显有点奇怪,颇有点不以为然的样子。显然,他对于玉米、红薯、土豆这些外来的农作物品种,不是十分的在意。在他看来,只要搞好本土农作物的种植,就足够满足全国的需要了。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做好水稻、小麦和豆类的种植,就已经足够了。&;&;&;&;毫无疑问,宋应星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相当的知识,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但是,他毕竟是正统的读书人,他的思想,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某些影响,比如天朝上国主义严重,固步自封,排斥外来的事物。他甚至看不起种植经济作物。以前,有人利用田地种植甘蔗之类的,就遭受到宋应星的强烈抨击,为此还闹出不大不小的风波。&;&;&;&;张准察言观色,感觉宋应星的思维,的确需要开拓一下。过度的自我,对他的成长,非常的不利。沉思片刻,张准缓缓的说道:“玉米,土豆,红薯都是好东西,要充分的推广开来。这三样农作物,看起来不起眼,其实生命力非常的顽强,又耐干旱,田间地头,门前屋后,庭前院后,山林野地,都可以种植,不会和传统的农作物争夺田地。”&;&;&;&;“或许,这些农作物的味道,大家还有些不习惯。我知道有些人说玉米的味道怪怪的,红薯的味道也不好,土豆更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弄来吃。但是,必须告诉大家,这些都是真真实实的粮食,是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的。在灾荒到来的时候,总要比草根、观音土的要好。”&;&;&;&;说到这里,张准的语调,逐渐的低沉下去,冷峻的说道:“外面的情势,或许你们不太清楚,才没有感觉到推广这些外来作物的紧迫姓。我现在告诉你们,外面的情况,非常的不乐观。”&;&;&;&;“长期的战乱,长期的干旱,导致大片的田地荒芜,今年的粮食产量,必然会大大的减产。没有了粮食,就会产生大群的灾民。我估计,到时候会有大量的灾民涌入山东。要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粮食救济,我们自己也会乱。”&;&;&;&;“然而,水稻和小麦这两项主要的农作物,想要一下子提升太多的产量,不太可能。因此,我们还是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玉米、红薯、土豆这三者上下功夫。宋应星,你对水稻和小麦的研究,都很有经验,我希望你可以专心致志的对这三样的农作物进行研究。”&;&;&;&;宋应星有点不情愿的说道:“谨遵大人的吩咐。”&;&;&;&;他的确有点排斥外来的农作物。这种思想,他从小就有,并不是长大以后才形成的。在他看来,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连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刺明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