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吾爱文学网 > 军史小说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九十七章 全民教育(2/4)

第九十七章 全民教育(2/4)

上一页重生之宋武大帝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吾爱文学网在线收听!


听了李隽这番话,李庭芝差点笑出来了,紧抿着嘴唇忍笑,道:“臣明白。”

李隽说的灵活处理,那就是说能干活,尽量让他们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压榨干他们最后一滴血液。不是李隽心狠,实在是李隽没办法。李隽现在是除了穷不缺以外,什么都缺,能从战俘身上捞点回来也是好的。再说,这批战俘总共好几十万,其中的蒙古有和色目人的数目也不少,每人每天多做半个时辰,创造的财富也不是个小数目,这种好事,何乐而不为?

“对于汉人俘虏,愿意归顺朝庭的就归顺朝庭,不愿意归顺的发给路费遗散了事。”李隽笑着说,李庭芝发觉李隽的嘴边有抹让人不易觉察的笑容,这抹笑容是那种不怀好意的笑容,果不其然,李隽接道:“也不能就这样放了,要让他们背篇文章才放。”

要俘虏背文章,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李庭芝不由得一愣,嘀咕道:“背文章?皇上,背什么文章?”

李隽笑道:“你去给履善说一下,要他写一篇文章,控诉一下蒙古人在北方的罪行,要他们背会了才放人。不背,不放人。”

李庭芝恍然大悟,李隽这招是逼虎上山了。文天祥是文坛圣手,由他写一篇控诉蒙古人在北方暴行的文章,还得了,必然是一篇锦绣文章,蒙古人的所有罪行肯定都在上面。要汉人俘虏背会了再放人,这事一传出去,他们回到北方还不给蒙古人收拾?即使他们不说,李隽已经打主意了,肯定会派人把这事捅给蒙古朝庭,到那时,北方还不炸锅?还不上演一幕波澜壮阔的大起义?

俘虏中汉人的数目最多,接近三十万之众,一旦在北方闹起来,再给朝庭一推波助澜,其中的好处有多少,李庭芝这个才思敏捷的政治家自然是想得到,大喜道:“皇上,臣马上就办,马上就办。”这种大事,自然是越快办妥越是好。

李庭芝今天的问题也真多,这也难怪,一场大战下来本身就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再加上李隽推行的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这事务就更多了,李庭芝本人就给弄得一个头两个大,根本就没有理会李隽双眉紧锁,问道:“皇上,伤残的将士们需要安置,他们的生活朝庭要保证,需要的银子很多,现在还没有着落,请问皇上如何处理?”

“真怀念朝庭先前的处理方式,任由他们自生自灭,我就不用伤脑筋了。你的问题也太多,没看见我在为办教育的事伤脑筋吗?”李隽拍拍脑门,很是懊恼地想,突然,愁眉舒展开了,一脸的喜悦,好象发象金矿似的开心,对李庭芝道:“祥甫,这事你怎么不早说呢?你可给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我是给你找问题,还给你解决问题了?这是什么事啊?”李庭芝有点弄不明白李隽话里的意思,不住在心里嘀咕,问道:“皇上的意思是……”

李隽高兴地打断他的话头,道:“祥甫,我给你说,我一直在为办教育的事伤脑筋,一直在想这事,却没有想到好办法。不是朝庭没有银子,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来教授知识,这下好了,朝庭一下子有好几万人可以派上用场了。夫子有了,弟子自然是大大的有喽!”

李庭芝素知李隽机灵过人,神通广大,闻言之下也是来了精神,忙问道:“皇上,我们的夫子从哪里来?”李庭芝喜欢提携人,喜欢教书育人,对于办教育一事也是热心之极,自然是忍不住要问个明白。

“祥甫,你不是说过了吗?我们有好几万伤残将士需要安置。”李隽高兴地给李庭芝解释道:“他们都是接受过文化培训,能识文断字,有了一定的基础,朝庭再拨出一批银子出来,把他们集中起来再好好上上课,让他们接受更加广泛的学习。考核合格后,放他们回到原籍去办学,你说这不是一下子就有好几万夫子喽。”越说越来劲,眼里的热度都高了好几倍了。李隽是个热心教育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重生之宋武大帝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