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吾爱文学网 > 军史小说 > 大宋金手指 > 关于悬岛(2/3)

关于悬岛(2/3)

上一页大宋金手指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吾爱文学网在线收听!
,感觉十分险峻。

都说“断崩难,难于上青天”,当我看到钢管扶手外,几成90度的石崖上有一串仅容半只脚的石窝窝时,我就知道此话一点都不夸张。过去在铜锣甩有二三十户人家,人要进出,山崖上凿出的石窝窝便是必经之路。

传说,过去当地人娶媳妇,都要在姑娘头上罩一块头巾,由新郎背着从这里的悬崖峭壁上过,姑娘想回家,新郎老是找借口拒绝。一旦姑娘看到绝壁上的石窝窝,没有一个不哭的。

过了断崩古道,就到了几年前开发的铜锣甩度假村,参天古木中,有几幢木屋别墅,风光不错,但是现在来的人已经很少了,只有一个老人看管着。

铜锣甩的最后一位老人

听到过铜锣甩的很多人说起,来这里肯定会遇到一位老阿婆,她是铜锣甩正宗的“原住民”。果然,在度假村的后面,我们见到了这位阿婆,她正在屋外的土灶上烧午饭。

阿婆姓何,五十年代初嫁到铜锣甩,就一直住在这里。老人说,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和她聊上几句,还要拍照,宁波的,上海的,杭州的都有。我们便和她攀谈起来。

“以前,这里的人家有三十多户,村子就在度假村那里,一百多人,人丁挺兴旺,都是打鱼人,八月出门,到第二年的两三月才回来。”阿婆回忆着,“六七十年代后,这里的人就陆陆续续搬出去了,现在就剩下我最后一个人了。”

阿婆一直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而她的身世也颇为辛酸。阿婆有过儿女,但是因为一些原因(这里不便透露),早已不在一起。28年前,丈夫就过世了,也就是说阿婆一人在这悬水小岛上住了28年,其中的寂寞难以述说。

阿婆的生活全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屋前屋后种着一些蔬菜,烧饭的柴火都是自己捡来的。阿婆时不时到山下岸边的礁石上拾螺,能拾到一些芝麻螺、茅娘等贝壳类海货,然后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大鱼厂码头那边坐渡船到台门卖掉,换些生活必需品回来。

说起断崩古道,阿婆说,峭壁上的石窝窝是第一代在铜锣甩定居的居民凿出来的,也就是阿婆的太太婆这一代。以前她也是被蒙着头巾背上铜锣甩的,但是住在这里久了,走那条古道,也就不成问题了。“只能从那里走,人都是逼出来的,直到后来部队造了台阶,才不用爬悬崖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铜锣甩一直没有通电,阿婆还从来没有用过电灯、看过电视。但她一直在自己的家园坚守着。

“舟山第一石”

如果说,悬山岛的灵魂在铜锣甩,那么铜锣甩的灵魂则在盼归崖。

过了度假村,沿着山路一直往东走,就到了一处废弃的军营。铜锣甩曾经是军事要塞,大裁军后,留下了许多军用坑道和战壕。虽已是残墙断壁,荒草丛生,但一些字迹依稀可辨的口号还是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年代。

虽已是初冬,山路两边还是郁郁葱葱,山花点点。路,在海边的山崖上,植被遮蔽了视线,而沙沙的海浪声却一路相随。

40多分钟的步行后,钻出一条当年留下的战壕,豁然开朗,景色可用“惊艳”二字。这里是悬山岛的最东端。

花岗岩海滩上一块50多米高的巨大岩石兀立,这就是盼归崖了。它仿佛刚刚经历过地质的裂变,从海底兀自隆起。从远处看,它像一艘张开风帆等待起航的大船。岩石裸露,表面被海水侵蚀得纹理清晰。

在舟山,还没有看到过如此气势的海上岩石,把它称为“舟山第一石”我想或许也不为过。

再往东就是外洋了,没有任何岛屿,极目远眺,水天交融,海天一色。仿佛这里就是天涯海角,若当年张苍水伫立此地,定会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阳光、蓝天、白云、微风、海浪、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大宋金手指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