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吾爱文学网 > 军史小说 > 明匪 > 23浊酒(三)(2/4)

23浊酒(三)(2/4)

上一页明匪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吾爱文学网在线收听!
家,而今贵营来了郧阳,与我西营更是亲上加亲,日后互相仰仗的地方还多。赵营安顿好了,连带着我西营才能跟着好。”

赵当世叹道:“此言甚是!”

张可旺笑道:“家父与闯将神交已久,早晚必将相见,不差这一时。贵营只要有人去,家父知闯将心意,想来高兴之情不会减灭半分。”

赵当世点头称是,复寒暄数句,张可旺便即告辞。当他离去时,赵当世已找好出使西营的使者。不是别人,却是杨招凤。

之所以会差杨招凤代己去见张献忠,一方面是赵当世对他的信任。认为他不但读过书,有见识,且为人处事也颇进退知礼,足以担负起这个出使的任务。另一方面也有向张献忠针锋的意思——你能派个弱冠的后生来见我,我营中难道就缺少年英才?

自打被降职观察以来,杨招凤明显发现赵当世有意无意,常给予他表现的机会。他知这是赵当世有意提携他,心中自是感激涕零,只觉纵然上刀山下火海也难报赵当世的恩情。这出使之事,当然毫不犹豫一口应承下来。

送走张可旺一行人并杨招凤等后,赵当世找来了昌则玉。

昌则玉很爱读书,平日里几乎手不释卷,然而出川路上羁劳艰险,他并没有功夫抽出来看书,所以这两天好容易在竹溪、竹山二县间定下,没有要事,他都窝在自己的营房里抚卷细读,用以解渴。这时接到赵当世传令,其实心有不愿。

“张献忠派人来了。”赵当世开门见山,点名要义。

一听此话,昌则玉原先还有几分倦怠的表情立即恢复了神采。他自视甚高,每自比张良、诸葛,着眼点都在军略大局,军中小事杂事从来不管不顾,本以为赵当世在处理日常军务中有了什么麻烦,没甚积极性,哪想到“张献忠”三个字突然冲入耳中。

“张献忠......”昌则玉若有所思,喃喃自语道。

赵当世说道:“此人鼎鼎大名,我却是从未谋面,日常听人说起事迹,也是参差不齐,难辨真伪。军师沉浮多年,当知其人。”他说这话,确实没有诳语。李自成、张献忠,说起来都是明末风云人物,可和绝大多数人类似,赵当世对他们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他们在原本历史上一些节骨眼的大事,至于更加具体的事迹,并不清楚。

从寥寥几件早被传得失去了本身真实性的大事上,绝难判断一个人,无论张献忠是敌是友,赵当世都希望能进一步了解他的情况。这一点上,在流寇集团中摸爬滚打十余年的昌则玉的阅历与资历是他望尘莫及的。

昌则玉想了想,抚须缓声道:“我对此人,实则知之甚浅。但将所知说出,主公听听便罢。”

赵当世闻言一愣,随即想起昌则玉的履历。他最早追随王嘉胤,而后辗转腾挪这许多年,其实都没有跳出王嘉胤以及王嘉胤余部的系统。如果按崇祯元年数大寇并起来划分最原始的流寇内部态势,那么王嘉胤、张存孟等其实和高迎祥、神一元等分属不同的流寇系统。按小了分可以说是地域上的派别,但按大了分,也可说是流寇边军系与农民系的不同。

张献忠虽然是崇祯三年才起事的“晚辈”,但按照部队成分看,与流寇边军系更加亲近。而且其人自起兵始,都是独立成营,从未依靠归附过任何人,是以,昌则玉在王嘉胤那边玩得再风生水起,实则和张献忠等的交集并不大。

不过纵然如此,昌则玉好歹一直游走栖身于流寇集团的“上层”,知道的事,无论如何也比赵当世这种常年在底层打滚的泥腿子来得多。

“此人乃延安府肤施县柳树涧人氏,早年干过多种营生,也当过兵戍过边,但到底生性不羁,最终落草。崇祯三年在米脂起事,初号‘八大王’,后为与清涧人称‘南营八大王’的区分,故名‘西营八大王’。”昌则玉边想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明匪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