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吾爱文学网 > 军史小说 > 大明次子 > 第四百一二章 杀光倭寇,不留活口(3/4)

第四百一二章 杀光倭寇,不留活口(3/4)

上一页大明次子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吾爱文学网在线收听!
食点心,最多的时候可以多达40多碟。客人到齐,然后在正厅开筵。主人向来宾挨个敬酒,按尊贵等次礼让到座位上去,叫递酒安席。宾主坐定,厨师捧献肴馔,艺人呈戏单听候点戏。

明代酒的酿造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酒品类多达50多种,如金华酒、秋露白等。因为没有禁酒令,所以酒文化不仅涉及到相关的文章诗词,更有酒桌助兴的游戏,如罚酒、行酒令、祭酒等。民间的高档酒宴用酒多为银杯清酒,商贾之家用玉杯清酒。

朱棡等人是将前面的流程和酒水都给免了,直接开吃,毕竟武将在一起,吃喝最重要,酒是自己带的,都是朱朗送的大明春,喝得舒服。

要说你明朝亡呀,就亡在这些奢靡之上,一顿饭就是千两白银,要知道明朝政权建立之初,上至皇帝官僚,下至乡野百姓,均从战乱中刚刚获得稳定的生活,社会百废待兴,于是举国提倡节俭,并把奢俭与礼仪、风俗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为此朱元璋还专门花大力气整顿江南富庶地区的官民风气,削弱富户豪绅的经济实力,以制止当地的奢靡之风。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还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包括服饰、器具、花纹、色彩、珠宝、材质等等方面,事无巨细均有相应规定,违反了礼仪规范则会被处罚。因此明初时期,尊卑等级鲜明,教化严格,没有人敢擅自僭越,民风淳朴节俭,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皆不追求华丽装饰和豪奢生活。

朱元璋,马皇后一边提倡节俭,另一边鼓励农桑。

明初由于经过元末的社会凋敝和农民起义战乱,死伤者众多,人口有所减少,但农耕土地供给却十分充足,于是便轻徭薄赋,大力发展生产,以法律的形式鼓励农耕和经济,且执法严格,有力打击了奢靡风气,社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态。

但是遗憾的是,明初的节俭之风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到成化、弘治年间,由于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奢侈风气逐渐由东南沿海的富商巨宦阶层蔓延到了全国,从海外络绎不绝而来的商船带来了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

人们皆因好奇和虚荣心争奇斗艳,以奇异和奢靡为追求目标。为了发展海运和对外贸易,这一时期的律法相较于明初也宽松平和许多,进一步导致奢靡之风愈演愈烈。

社会风气的急剧转变首先发生在人们的衣饰着装方面。普通的官宦人家和大户豪绅常常僭越礼仪制度,身着描金的色彩艳丽服饰,花纹繁复,佩戴宝石首饰,在衣饰的各种细节中崇尚奢侈华丽,礼制荡然无存。

其次是体现在居所风格。寻常富裕百姓开始僭越王侯将相居室风格,高门大厅,雕梁画栋,文玩珍宝藏于室,极尽穷奢极欲之风。上流社会的风气也好不到哪里去,聚众赌博、宴饮滋事、声色犬马、醉生梦死,毫无文人和贵族的气节风貌。

然后就是日益兴盛的反串异服风尚。彼时常有男子仿照娼优,穿戴女子的服饰和珠宝,衣珠翠,饰金银,浓妆艳抹,招摇过市,不辨雌雄。女子也常常比照官服纹饰穿戴五彩服饰扮作阳刚男子,狂放不羁游走于市井乡野。为此常常引发诈欺事件,也是当时的特色。

社会风气扭曲的最后体现则是频繁不断的奢华宴饮活动。起初的奢靡宴饮起源于婚丧嫁娶事宜,从官宦贵族到普通百姓皆在红白喜事中追求排场,因此必然引起人们争相追逐山珍海味的席面和菜品数量的铺张浪费,乃至到了后来即便没有事由也常常聚众宴饮,夜夜笙歌,极尽奢华享乐,花费甚巨。

由于明朝兴起的奢靡之风愈演愈烈,而明朝的官吏是有名的低薪欠俸,于是官宦们开始从各种非法渠道敛财以供养他们的奢靡生活,从而滋生了 ,很快这种 蔓延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一方面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另一方面绞尽脑汁聚拢财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大明次子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