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吾爱文学网 > 军史小说 > 大明次子 > 第四百六三章 登州城的繁荣!(2/4)

第四百六三章 登州城的繁荣!(2/4)

上一页大明次子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吾爱文学网在线收听!
然外面有人喊了一声:“有人来拜码头了!”

这一喊,大强和二子没有离去,只是这工头无语了一句:“什么情况,咱们这里还有人拜码头,这个人是不是想进大牢呀,别和他们废话找巡捕。”

此时的明朝,因为并没有禁海,所以呀,这码头文华十分的兴起,和登州不一样,比如天津,那里就有各种各样的帮会,在码头上争地盘,抢生意。

比较出名的是一个袍哥会的组织。

名字的由来是《诗经》里有两句诗,叫做「”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由此而得名,意思是兄弟手足可以同富贵共赴险,有一件衣服可以一起穿。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袍哥们自己找的起源来历,源于三国时期关羽被逼降曹,曹操赏赐很多金银财宝,关羽尽数退回,只收了一件锦袍,并把旧袍罩在外面,问起原因,说到「”旧袍是大哥刘备所赐,再受了丞相的新袍,不敢忘我大哥的旧袍”。

另外,袍哥这個组织,还有个名称叫「”汉留”,这一名称在讲洪门历史时,就有提到,含义就是保留汉人遗留下来的精神气节。

参加袍哥的人员成分非常复杂,分为「”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

所谓清水袍哥就是有正当职业的,有的人和政府和军队有关系,而且比较遵守法纪的;浑水呢,是说没有正当的职业,参加袍哥只为了谋口饭吃,经常打家劫舍,干尽各种坏事。参加袍哥规矩很多,也有限定,不是说人人都可以参加。比如说修脚的不能进入袍哥,还有理发匠也不能进入袍哥。

袍哥的聚点,最初跟洪门,天地会一样也叫「”山头”、「”香堂”,随着帮会在长江流域名气变大,而且参与袍哥的码头工人变多,后来改为「”码头”,码头要分五个堂口:「”仁、义、礼、智、信”。

五个堂口是五类性质的人参加:仁字旗是旧社会有面子、有地位的人物,义字旗是有钱的绅士商家,礼字旗是小手工业者。

至于智、信两堂的人,都是旧社会中「”最低级”的人。

内部分成八等,或者叫排,从大爷、二爷、三爷,到老五、老六、老八、老九、老幺。没有第四和第七,因为他们认为四和七不吉利。

大爷就叫龙头大爷,又叫舵把子,主管一切。二爷是军师,有的不设二爷,为了敬重关二爷。三爷负责钱粮和接待。

五爷又分为黑旗五爷和红旗五爷,黑旗五爷负责内务,红旗五爷负责外交。五排以下,还有六排的「”巡风六爷”,在办会期间或开设「”香堂”时,专司放哨巡风,侦查官府动静,负通风报信的。

八排九排的人,平时在码头跑腿办杂事,一到开设香堂的会期,他们最为忙碌,听从当家三爷的支配。

十排又称「”老幺”,老幺还要分「”大老幺”、「”小老幺”(大爷、三爷的儿子,又称「”凤尾老幺”)从一排起到十排止,总称为「”一条龙”。在成都,码头也称称「”公”和「”社”,今天成都的茶馆还有这样的称呼。袍哥到了别的「”公”和「”社”,也叫「”拜码头”。

同时还要对得上袍哥的黑话和摆茶碗的暗语...刚刚这个拜码头的应该就是从那里传过来的。

在天津...需首先提防三种人,分别为官吏衙役,**,青皮混混,这三种人有势力,有后台,心狠手辣,不能得罪。

当然,大多数混混儿还是比较讲面儿的,别看他们欺负人,但兔子不吃窝边草,家门口子、四邻五舍,从不骚扰。要找茬走远点,去别的地界儿碰瓷找茬去,若是邻居有点危难事,他们兴许还帮一帮。

有身份有势力的不能得罪,可偏偏有三种最底层的小人物,你还是不能得罪,惹了他们,算是倒大霉了。

第一种便是“花子”,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大明次子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