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眼神中有着坚定。>
“臣是大汉的大将军。>
既为大将军,当一切以大汉为重!>
我来日如何,并不重要。”>
关中对于大汉来说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长安对于大汉来说有着怎样的政治意义,糜旸心中很是清楚。>
为了那两重重大的意义,冒险又如何?>
历史上诸葛亮与姜维的数次北伐难道不冒险吗?>
有些事,是必须要做的。>
他来之前答应过赵云,一定会竭尽所能为大汉,为他们拿下长安。>
当世人不轻易诺,可一旦许下诺言,本就需要用性命来履行。>
糜旸知道刘备是在担忧自己的安危。>
只是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相比于自己,刘备拖着病体亲征,再加上当下病情已经有所反复,却还硬撑着在前线,这难道不是更大的冒险吗?>
刘备从糜旸的眼神中读出了他的坚定,而糜旸的话也让刘备大为动容。>
严肃的神色快速地从刘备脸上褪去。>
“势在必行?”>
“势在必行!”>
“你过来。”>
听到刘备突然召唤自己,糜旸有些心虚。>
他方才的语气有些强硬,他怕刘备用手指弹他脑壳。>
可面对刘备的召唤,他又不能不过去。>
糜旸猜测的没有错,当他来到刘备的榻边重新坐下后,刘备的确伸出了手指直接朝着他的脑门而来。>
不过在手指即将接触糜旸的额头时,刘备却终究没有下得去手。>
刘备化指为掌,在糜旸的头上轻轻抚摸了几下,与少时糜旸表现好时,他对糜旸表达出赞许时做出的动作一般。>
“你很聪慧,你肯定已经看出我的病情有所反复。>
你很年轻,你本来是无须如此着急的。>
你一直闭口不谈那一点,但我知道你心中想的是什么。>
你是怕,我无法在有生之年进入长安吗?”>
听到刘备戳破了自己心中隐藏最深的想法,糜旸的眼眶中一下子出现了水雾。>
糜旸的表现,让刘备知道他是说对了。>
这就是糜旸势在必行的真正缘由。>
糜旸不是神明,生与死不是他能左右的事。>
但糜旸希望那一日到来的时候,刘备不会有遗憾。>
长安在望,却终究咫尺天涯,这样的事,糜旸不会让他发生。>
看着眼前眼中蓄满泪水的糜旸,刘备做出了一个糜旸似曾相识,却又好久不见的举动。>
刘备缓缓将腰间的玉佩,解了下来伸到糜旸的身前。>
见到这一幕的糜旸,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一滴滴落了下来。>
糜旸认得这块玉佩,这块玉佩是当年刘备求学时,他的座师卢植看出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而赠予他的。>
由于这块玉佩,承载着先师对他的期望,故而刘备数十年来一直很珍重它。>
可这块玉佩,并非没有与刘备分离过。>
别看大汉现在国运蒸蒸日上,可就在十数年前,糜旸年少的时候。>
刘备与跟随他的人,时常因为战败受到敌军的追杀。>
朝不保夕,刀兵加身,四处流离,是那时候的常态。>
这种常态纵使是那时尚年幼的糜旸也不能幸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