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给后方留下太多兵马。>
不然要是糜旸能留下数万大军守备后路,他直接将这重任交给赵云就好了,又何必千里迢迢摇诸葛亮来助阵呢?>
诸葛亮是非常人,也唯有他可行非常之事。>
在商议好留下给诸葛亮的兵马后,糜旸便打算要尽快安排大军前往郿县一事。>
可在这时候,诸葛亮却出言提醒糜旸道:>
“你尚有一点疏漏。”>
诸葛亮的话语中有着教诲的意味。>
既然糜旸称呼他为师,那他自然要承担起教导糜旸的责任。>
诸葛亮的话,也让糜旸吃了一惊。>
他不觉自己还有哪点疏漏,只是糜旸知道诸葛亮不是会妄言的人。>
面对诸葛亮的教诲糜旸不敢怠慢。>
他连忙躬身问诸葛亮道:>
“请恩师教我。”>
在糜旸的求教下,诸葛亮对着糜旸言道:>
“方才在吾进来时,吾发现有许多大臣的眼神中有着不安。>
因何不安,以你聪慧自然能猜得出。>
诸多大臣中有许多是统兵将校,他们心中的不安势必会影响到兵士的军心。>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若将吏相疑,士卒不愿,忠谋生二,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于这一点你不可不早做打算。”>
诸葛亮的话让糜旸警惕起来。>
一旦他下达全军前往郿县的军令,那么正如诸葛亮所说,军心肯定会有所浮动。>
毕竟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绕开陈仓直接前往郿县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汉军当下虽士气高昂,但不能认为他们人人都如赵云一般浑身是胆。>
甚至别说普通士卒,一众将校中有赵云那般胆量的,又有几人呢?>
而要是没有赵云那般的胆气,那么即使糜旸能用军令让汉军前往郿县,可汉军定然会因为心中的不安而影响到士气。>
这对糜旸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隐患。>
同心同德,方能百战百胜!>
在诸葛亮的提醒之下,糜旸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只是凝重的脸色并未持续多久,就在糜旸的脸上消失。>
糜旸想出办法,来化解这个隐患了。>
诸葛亮一直注视着糜旸脸色的变化,其实他能想到这一点,心中也早就有了解决方案。>
他方才不说,就是想看看糜旸是否能自己解决这个隐患。>
现在诸葛亮在看到糜旸已经有所得后,他心中满意的同时又伸手止住了糜旸张嘴的冲动。>
“你有一计,吾亦有一计。>
既然如此,不如你我各将心中计策写于掌心之上,然后同时展示给对方,看看谁的计策更胜一筹?”>
诸葛亮的话让糜旸浮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情。>
“尊师有命,弟子何敢不从?”>
他连忙取来两支毛笔,将其中一支交到诸葛亮手中。>
随后手中各有毛笔的两人,都转过身背对着在自己的掌心上书写起来。>
不久之后,各自将心中计策写在掌心上的师徒二人,就又转过身来面对着彼此。>
心有灵犀之下,诸葛亮与糜旸同时向对方展示了自己的掌心。>
而在诸葛亮与糜旸看到对方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