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为仲父。>
回想起这一生中时刻铭记的两句话后,张昭的眼中已不禁蓄满泪水。>
世人盛赞诸葛亮与刘备的鱼水君臣之情,可世人却忘记了,在多年以前,就在江东,也有一份令人动容的父子君臣之情。>
无论是为人友,还是为人徒,更或是为人子,孙策从未负过他。>
但他呢?>
在他今日来之前,有许多人劝过他,他们不明白他今日为何执意要来。>
今日他要做的事,太过危险了。>
他都半只脚落入黄土之中,实在没必要做这种不智之事。>
是呀,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孙策的那两句话!>
因为士为知己者死!>
更因为他与孙策的,师、友、父子恩情!>
当往事一幕幕回忆结束后,张昭站在了殿门之外。>
来到这一处后,是仪便止住了脚步。>
他知道接下来的事,孙权不想任何人知道。>
是仪的停步,让张昭想起了孙权称帝后对孙策的追封,这让张昭发出了一声轻笑。>
长沙桓王?>
呵。>
张昭视若无人的伸手拭去了眼中的泪水。>
待脸色恢复肃正后,张昭不经任何通禀,就大步迈入了大殿之中。>
大殿幽深,但却无法阻止张昭坚定的脚步。>
在越过几处门柱之后,张昭看到了坐在御座上的孙权。>
这时在大殿内,除去孙权与他之外再无他人。>
而在孙权与他之间,正静静地放着一张坐席。>
张昭知道那是孙权为他准备的,于是在对着御座上的孙权行了一礼后,张昭径直地来到那张坐席上入座。>
在入座的同时,张昭也看到了孙权身前御案上有着一份合上的文书。>
关于那份文书是何内容,张昭不难猜出。>
他今日也正是为那份文书中的内容而来。>
坐下后张昭一直看着御座上的孙权,而孙权也正在用审视的目光注视着张昭。>
对于张昭,他的情感是复杂的。>
有信重,有猜忌,有怨愤,更有依赖。>
但再复杂的感情,却也不能掩盖了,当下他与张昭之间的身份立场。>
他是君,而张昭是臣!>
“张公为何叩阙?”>
孙权的声音清冷,不带丝毫感情。>
而听到孙权今日还愿意称自己一声“张公”,张昭脸上肃正的神色倒也缓解了些。>
“今日,臣是为大吴千秋基业而来。”>
张昭的话语掷地有声,在大殿内重重作响。>
若是一般的君主听到臣下的这句话,想来都会对这句话感到十分好奇。>
但早已看穿一切的孙权,却下意识地发出了一声冷笑。>
“哦?”>
“若真如此,张公亦可选择上书,而不必用叩阙的方式。”>
到了这时候,孙权还是想给张昭一个机会。>
但同时孙权的语气中也充满着嘲弄。>
孙权语气中的嘲弄,没有半分掩饰。>
而面对孙权的嘲弄,张昭却好似没有听到。>
他只是自顾自地讲道:>
“社稷已立,国本却尚未确定,这难道不是国家的风险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