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杨小涛他们吃饭的时候,西北哈密城中,杨佑宁也在吃饭。>
不过,他吃的很不是滋味。>
西北的环境,西北的情况,远比他想像的困难的多。>
并不是人来了,机器来了就能生产。>
也不是说,有了订单,就一定能挣钱。>
建厂子,需要考虑的太多太多。>
没有足够的支持,一腔热血,早晚凉凉!>
这段时间,他们在这里已经了解情况,工厂也正式启动了。>
只是这里的机器啊,唉!>
原以为会很快投产,却不知,这些机器大部分都是淘汰下来的残次品,不少还是内陆不用了运过来的。>
有的操作起来简直就跟老爷车似的,用一会儿修一会儿。>
而且规格型号跟机械厂用的都不一样,工人还需要上手熟悉。>
没有统一的标准,哪怕来的工人技术再好,也容易出错啊!>
若是杨小涛在这还能阻织人修一修。>
他嘛,算了还是,没有那本事。>
现在,杨佑宁越发认同杨小涛在工厂里推行的那套执行标准了。>
因为机器不给力,这里的生产经常陷入各种问题中。>
首先是生产的产品,这次来,他们带来了全套的红星发动机图纸,但机器不足,资源也不足,就是人手也不充足,那些工人的技术,若是去了四九城,就是一分厂也比他们强。>
在这里待了不少时间了,若不能解决困难,就是待到过年也是这样。>
“没办法了,找人吧!”>
……>
“唉!底子太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同样的感慨在西北政府驻地中响起。>
王胡子看着窗外,听着钱书记的感慨,无奈摇头。>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
“主要的还是缺人啊?”>
钱书记无奈说着,若是有足够的技术工人,就跟当初轧钢厂那样,就是用手搓也能把产品搓出来。>
但在西北,地广人稀不说,优秀工人更是缺少。>
若不是有内陆过来支援的同志,这边的建设还得延后。>
“咱们不能只等机械厂想办法,他们那里任务不比咱这轻快,尤其是现在!”>
王胡子说着,对于机械厂的情况了解不少,人手同样紧缺。>
“杨厂长怎么说?”>
“他也是觉得人手是大问题,不过正在协调机器,想着先把机器理顺了,人才没有就慢慢培养!”>
“他已经联系机械厂了,准备抽调仪器设备,同时让部分同志过来,利用制造二厂的机床,就地生产设备!”>
“杨厂长的办法不错!也是尽力了!”>
钱书记点头,两人沉默片刻,突然钱书记想到什么。>
“我记得,这些年不少犯错的人调来调去的,这其中应该有些技术工人。”>
闻言王胡子摸了下刚刚长出来的胡茬。>
“不太好吧,这些人的思想觉悟…”>
钱书记却是摇头,目光严肃。>
“在咱们这,你还怕他们翻了天?”>
“再说了,为国家为革命做贡献,才是他们最好的改造方式!”>
“咱们不用多,百十人,先把架子搭起来,等同志们成长起来,就容易了!”>
王胡子捉摸片刻,最后点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