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多了去,已经练就成处变不惊了。>
“杨老师,不好了,出人命了。”>
原本淡定的杨小涛霎时间脸色变白,“怎,怎么回事!”>
“您快去看看吧!”>
麻子说着调转马头,杨小涛从后面跳上去,战马托着两人飞奔留下一串烟尘。>
五分钟后,两人来到一个篷子下,里面聚了七八个人。>
杨小涛跳下马,三两下走人群,看着地上躺着的中年人。>
人很瘦,跟这个年代大部分中年男人一样,手臂黝黑,脸上蜡黄,头发有些灰黑,眼睛紧闭着,已经不省人事。>
周围几人或坐或站在一旁,神情悲痛。>
“救人啊!”>
“愣着干啥!”>
杨小涛过去,身后搭在男人胸口处,还有微弱的心跳,对着周围人喊道。>
“杨老师,已经去找了,很快就来。”>
一旁的马三行开口,杨小涛再次看这人,“老马,怎么回事,怎么会出事!”>
马三行站在一旁脸色同样焦急。>
“杨老师,是这样的。”>
随后马三行将知道的而是情说出来。>
因为工作的增加,需要一些人手帮忙,所以就从其他农场抽调一些人过来。>
杨小涛考虑到农场农民的劳作程度,跟上级打了报告,每天出工的成人,每人可以领两个二和面馒头,算半个劳力的孩子一个馒头。>
一个二两,结实的馒头。>
这种奖励,让农场的农民可是干劲十足,干起活来绝对是卖力。>
同样的,过来帮忙的人,同样享受这种待遇。>
躺在地上的这人大家都叫他周老三,估计是家中排行老三的缘故。>
但熟悉的人从没有见过老大老二。>
周老三是十里开外的农场住户,家里有媳妇,三个女儿,前些天又生了一个儿子,媳妇正在家里坐月子。>
农场的日子不好过,家里人口多,吃得多。>
平日里的地瓜分下来,他都是先给孩子们吃,剩下的地瓜把连上面的土一起吃。>
这次媳妇给他生了个儿子,周老三心里头感激着,就想给媳妇挣点吃的,让她坐月子,身体好一些。>
于是听说这里一天给两个二两馒头,周老三就找到农场的厂子,好说歹说,终于加入到了队伍中。>
他知道,自己能来是受到组织的照顾,所以干活时候特别卖命,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干活。>
别人干活吃饭的时候,他就将两个馒头收起来,喝一肚子水,下午继续干活。>
前两天,他拿着馒头回到家中,三个懂事的女儿看到馒头的一刹那,都哭的跟泪人似的,妻子更是抱着出生的儿子抹着眼泪。>
那一天,他们家就跟过年似的。>
妻子不顾坐月子,从炕上起来,煮了一锅地瓜汤,全家人泡着汤,吃着馒头。>
从那以后,农场发下来的馒头他一口没吃,饿了就喝水,实在饿的受不了,就采两把叶子塞进嘴里,就着水吃下去。>
今天又在地理干活,结果一个跟头栽倒,就不省人事了。>
马三行沉重的说着,一旁在周老三跟前的同农场的人低着头,脸上悲戚。>
“老三为人实诚,知恩图报,当年他们家哥六个,其他兄弟几个都饿死了,他也是部队路过时给了一块饼子,才坚持到现在。”>
“他经常说,家里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