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吾爱文学网 > 军史小说 > 中华大帝国 > 第九卷 盛世卷 第四十三节 水库三日谈(七)(1/3)

第九卷 盛世卷 第四十三节 水库三日谈(七)(1/3)

上一章中华大帝国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吾爱文学网在线收听!
.

的三年里,坝系建设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这一时期坝建设速度比前几年减缓,但筑坝技术、效益则进一步提高。各地认真总结前几年筑坝淤地经验教训,对淤地坝的坝系规划、工程结构、设计洪水标准和防洪保收、建坝顺序和规模、拦洪蓄水淤泥生产相结合、坝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生产管理和维修养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其中“以坝保库、以库保坝”、“小多成群有骨干”等经验为群众所共识。1906年以来,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开始在黄河中游多沙粗区进行治沟骨干工程专项建设。由于有正规的设计,库容比较大(大于50万立方米),不仅有拦泥库容,而且有防洪库容。因此,能够起到“上拦下保”的控制作用,充分发挥拦泥、淤地、防洪、保收等综合效益,在多次暴雨袭击下,未发生垮坝现象。

1906—1908,共修建骨干工程约1500座,淤成坝地32.02保护川台地1.87万2。晋西、陕北一些开展淤地坝建设较好的小流域形成坝系,有些已接近相对稳定。

坝系相对稳定之后,新的课题又出现了,如何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水土保持利用。经过不断的科学试验研究,确立域为单元,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建设沟道坝系”的思想。

黄土高原地区初步建成了以陕西省宝塔区碾庄沟、山西省离石县阳坡、内蒙古准格尔旗川掌沟、甘肃省定西县花岔、宁夏西吉聂家河等为代表地一大批小流域坝系,对坝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典型示范作用。

在试验研究内容上。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几十年地辛勤工作,在淤地坝的拦泥减蚀机理、坝系规划、坝库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养护、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并为黄土高原的淤地坝建设起到了科技支撑的作用。

淤地坝拦泥减蚀机理研究,基本摸清了沟壑中产水产沙规律,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数据。黄委会开展了河龙区间水沙变化分析研究,其中淤地坝拦泥减蚀作用分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重点开展了小流域水沙变化、淤地坝减水减沙减蚀作用和效益计算方法研究,并对黄河来水来沙区域和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淤地坝的减水减沙作用。从大量的调查地测量,得到每公顷坝地的拦泥量随坝高不同而不同,坝愈高单位面积坝地拦泥量愈大;

通过对河龙区间21条支流分析,淤地坝减沙量占水利措~42%—80%,:抬高基准面,防止沟道下切和沟岸坍塌、扩张的作用。

据西峰水利站在南小河沟的观测,该流域泥沙主要来自沟床下切,红土泻溜和坍塌,其侵蚀量占全流域产沙量的25.5%60%左右;熊贵枢等用支流把口站的资料分析了无定河赵石窑以上坝库地减蚀量。得到其减蚀作用约为多年平均输沙量的20.8%。可见坝库的减蚀作用是可观的。

这几年地淤地水库建设颇有成效,三北防护林逐渐在黄土高原立足,这个时期的淤地坝建设功劳不小,据1901-1910水文资料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地下水位每年上升10毫米,有些地区上升30米,这极大地弥补了当地水资源的不足。

经过五年的努力,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了12%。森林以吕梁山、子午岭、黄龙山、六盘山等地为中心。开始辐射周边的地区。其他沟谷和荒坡上也种植了大量的草本植物多旱生种类,如白草、委陵菜、狼尾草、碱草、甘草、酸枣、荆条、沙柳、柠条、沙草、沙、、沙打旺、草木等,大量降低了水土的流失。

这一阶段地黄河含沙量,由平均含沙量高达37.7公斤/立方米降到了平均含沙量高达28.6公斤/立方米,效果十分明显。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个是建设的规模扩大之后,投资成本偏高。另外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中华大帝国章节列表下一页